「番社囡仔,驚早毋驚暗」是日據時期前後在東山流行的俗諺,引申意義為:早出晚歸。

「番社」指的是今東山市街一帶,包括東中里、東山里和東正里。東山原為平埔族和安雅系「哆囉嘓」社的故地,和安雅系主要分佈在南投、彰化、雲林、嘉義和台南縣境,「哆囉嘓」社即以台南的白河和東山為生活領域。

東山因多屬山村形態,自古在拓墾的歷程上,就比一般的鄉鎮市要來得艱難,生活也較辛苦;惡劣的環境,造就堅強的生命力,東山人從不向環境屈服,不向命運低頭,早出晚歸,為美好的生活與未來的願景打拼,上山砍柴竹,闢園種果樹,只要時間允許,只要還能繼續幹活,再晚也要做下去,「驚早毋驚暗」的哲理,成為世代堅持的生活方式。

「番社囡仔」是東山人對自已的謙稱,「囡仔」原是指幼童、小孩之意,自認在老天爺腳下討一口飯吃的東山人,把自己當作卑微的、渺小的「囡仔」,從不敢想「人定勝天」,但求「天人合一」,與大自然共同生活。「番社囡仔,驚早毋驚暗」,這是一套生活哲學,世代相傳,早已成為東山人教育後代子孫的至理名言,在謙卑中生活,在認命中幹活,天無絕人之路,只要勤奮打拼,未來就有希望。

嗯!感人!現在好像很缺乏這樣的精神!

資料來源:南瀛俗諺故事誌,台南縣文化局出版,作者黃文博,SBN:957-02-8144-8,P.98,民國90年出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東山幸福咖啡部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