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點:李子園產業發展協會辦公室(晚上7點~9點)
■參與成員:吳振興、陳天財、蘇玉美、李豐村、王禹欽、謝瑞玉、王瑞昌、林秋鄉、林火炎、王秋娥、鄭春雄、羅素、李明安、吳貴香、胡清吉、胡王燕、陳水連、陳素娟、吳振福、吳秀莉、曾建男、詹承霖、台南大學呂育翔
■討論議題:
1.自主經營組織平台的建立
2.社區產業特色與故事
3.李子園產業平台的使用功能
4.既有產業的加值與深化
■會議重點:
工作坊主要的目的在於協助李子園地區(產業協會、社區等),可以依在地需求為出發點,建立自主經營平台的經營模式,而西拉雅風管處與本次工作坊的角色定位在於協助李子園地區建立自主經營機制並提供相關資訊與輔導。
建議初期可能應先思考並討論如何讓遊客瞭解東山的旅遊特色?
鼓勵大家思考『用一句話形容自家的產業』,東山咖啡店家約至少有20家以上,另外加上龍眼乾、蜂蜜、甚至椪柑等等,但就遊客角度來看,店家雖多卻不知從何選起,而往往形成過境175咖啡大道的旅次卻未能因特色店家而停留,因此,工作坊極力促成地區產業自主營造自家產業特色故事來塑造東山李子園地區之產業特色。如:蜂和小鎮(蜂蜜):『養蜂這事,從阿祖就在做了,現在也沒有停過,以後更不會改變』;樸田PLOWLAND(青皮椪柑):『土地的真實滋味,好田,當然好田』;村長咖啡(咖啡):『貢豆』。
目前校長爸提供一處可供做為地區產業平台使用之土地,其土地為農牧用地,可取得土地使用同意書,經討論後續可提供功能為175咖啡大道之客服中心、產業資訊站、套裝遊程的販售、問路站、地區產品的展示與販售。但後續產品展售的類型、來源、方式?觀光旅遊資訊提供後的加值服務?空間的管理機制?需再討論。
既有店家另需深化其觀光價值,可能以體驗咖啡、龍眼等產業製作過程或是利用周邊生態環境之生態導覽等來提昇觀光產業之價值,讓來到店家的遊客不是只有喝咖啡或買龍眼乾而已。目前有幾家提供產業體驗與生態導覽:村長咖啡(咖啡製程體驗、生態導覽健行)、老家咖啡(咖啡製程體驗)、十方源(昆蟲生態解說)、蜂和小鎮(生態教育體驗)、龍湖山(龍眼乾製作體驗)。可整合相關遊程,將部分遊程拓廣給其他店家,讓大家一起來培養喝咖啡、吃龍眼乾、了解蜂蜜…的年輕人口。
思考東山咖啡濾泡式綜合包的可能性,集合各家業者不同之濾泡式咖啡包以集體行銷方式推出一盒代表東山咖啡特色之咖啡綜合包,是否需要分級制度、包裝、重量等需持續討論。
下次主席龍湖山李豐村先生。
附註:東山的龍眼乾優勢--一般而言,龍眼是越南部越甜,但大崗山的肉較薄,而東山的龍眼品種肉較厚、較甜,其他地方的龍眼品種含水量較高,甜度低。且用龍眼木烘焙,所以龍眼乾尚有龍眼木燻過的香味。重點是用感情去焙的(阿伯說的)。龍眼花茶具有抗氧化、降血脂…的功能(南化有在推廣)。


留言列表
